用手机打车,如果总是取消订单或者违约,你的信用记录可能就要扣分了;在朋友圈散布虚假消息,或卖假货,你的信用可能就要抹上污点了……这不是说着玩的,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将变为现实。
个人征信业务,此前由央行及上海的一家资信公司开展,意味着这块业务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。更重要的是,未来信用表现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信用卡偿还记录,可能还要看他在网上或手机上的各种行为表现。
一、个人信用 诸多违信行为都会计入
“用快的打车、滴滴打车预订出租车,如果连续取消很多订单或出现违约记录,未来都可能进入个人征信记录中。”蚂蚁金服信用业务相关负责责人说,基于购物信息、支付习惯、黑名单信息大数据等,“如果哪一天支付宝钱包给你的信用打了一个分数,请不要觉得奇怪。”
而对于腾讯而言,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卖假货、利用微信诈骗等,这些信息未来也可能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中,“尤其是盗取QQ或微信号进行诈骗,骗话费等,或者微信公号被举报等,都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打分。”
二、场景信用 或借互联网迎来爆发期
伴随现代生活日益互联网化,单纯的信用卡、电信欠费,已不足以反应一个人的信用程度。
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,各种应用场景的产生都可能和个人的信用挂上钩,也可能因此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。
“比如消费分期或者信用卡,很多大学生是不能办信用卡的,但这些人可能很早就在网上购物,进入大学时甚至已经是‘剁手族’了,尽管在银行端没有信用记录,但其在互联网留下的足迹和行为数据,已经可以为其信用打分。
三、信用等级 将决定给你的服务层次
移动互联的各种应用,不仅将成为未来信用记录的来源,同时也将受惠于新的信用记录。
目前移动互联服务中,有许多场景基于信用服务,比如免押金的租车服务和酒店服务,先试后买的后付款服务、签证的各种证明等服务。
未来,个人信用的高低,可能将直接意味着生活方式的不同。比如信用高的用户可以先租车再付款,但信用低的用户必须付好押金才能租车;信用分数高的用户,获贷款的额度可能是5万元,但信用分数低的用户,也许只能获贷1万元甚至更低。
四、个人征信 市场化被互联网金融引爆
此前,多家巨头均想试水个人信用业务,然而被相关监管部门叫停,主要是无法解决个人征信的问题,几百块的信用支付额度对消费者并无太大意义。
而此次央行释放的个人征信市场化信号,可以说是让互联网金融的关键一环得到了完善。
近日,腾讯持股30%的微众银行在内测放款过程中,微众银行一负责人模拟个体创业者展示了整个流程,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“刷脸”,软件系统识别身份,并与公安身份数据匹配,同时通过大数据计算,软件将其信用评定为83分,同意授予贷款3.5万元。
实际上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级,部分互联网公司已在金融领域探试探索。如此前京东集团推出的“京东白条”,每个用户申请的额度各不相同,这主要是京东基于用户网购时的金额、类目、频次等大数据,通过一定的模型计算,确定每个用户的信用额度。
支付宝钱包推出了“花呗”的功能,网购可以赊账,收货确认后下个月10日才需要付款,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公司将个人征信运用到支付等金融业务的场景。 |